它有满口利齿,遇敌基本装死
十七世纪初,英国探险家约翰·史密斯登上波瓦坦印第安人(Powhatan Indians)的地盘,参与建立了北美第一个英国殖民地——詹姆斯镇(位于今美国弗吉尼亚地区)。
在探索的过程中,史密斯和作家威廉·斯特雷奇描述了一种奇特的当地物种:“头像猪,尾巴像老鼠,体型和猫差不多大”。按照土著语言,他们管这种生物叫opossum,后来也常被人说成possum,在波瓦坦语里意为“白狗”。不过后来研究发现,这种奇怪的哺乳类与猫狗猪鼠的亲缘关系都挺远。
实际上,它是北美大陆上唯一的有袋类动物——北美负鼠(Didelphis virginiana)。
确实很像“白狗”。图片:Cody Pope / wikimedia
“有袋”的可不止哆啦A梦
后来踏上大洋洲大陆的英国人,也用possum这个词来指代当地众多长相近似的“大老鼠”。但是此possum非彼possum:大洋洲和美洲的有袋类,已经“分家”多时了。
早在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前后,原始的哺乳动物就在恐龙制霸的地球上开始了分化,有袋类的祖先和有胎盘类分道扬镳。彼时,连绵不绝的盘古超级大陆正在一分为二。虽然有袋类在北方的劳拉古陆上逐渐灭绝,但在南方,从冈瓦纳古陆中分裂出的南美大陆上,它们的血脉仍在一直延续着。
《冰川时代》中的Crash和Eddie就是两只负鼠(opossum)。图片:Ice Age 4
距今五千万年前,南美洲的有袋类开始借道南极大陆向大洋洲扩散。这一无心插柳之举,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大洋洲有袋动物类群。
TIPS
受胎盘结构所限,有袋类动物的幼体无法在母体内充分发育,是名副其实的“早产儿”。育儿袋,就是宝宝们继续发育的地方。
Possum在大洋洲指的是袋貂科的物种,属于大洋洲有袋类中最为知名的一个目——双门齿目,说它知名,是因为这个类群包含了袋鼠、考拉、袋熊等各种萌物。而在美洲,负鼠目的一百多种“possum”占据了有袋类的绝大多数;另外一支是鼩[qú]负鼠目,它们才是真·像老鼠。
大洋洲的有袋类动物,除了著名的袋鼠、考拉、袋熊,还有蜜袋鼯和袋狸等等。图片:fir0002 & Diliff & JJ Harrison / wikimedia;Anke Meyring / beepworld.de
大部分的负鼠物种(Didelphidae)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温暖环境下。其中,只有北美负鼠在三百万年前,顺着刚刚形成的巴拿马陆桥,一路向北扩散,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站稳了脚跟。
夜幕下,探头探脑。图片:Michael Durham / mindenpictures
碰瓷不是人类的专利
作为根正苗红的有袋动物,北美负鼠有诸多特点,在人类视角看来颇为奇特。虽然有些“原始”,和我们不太一样,但同样经历了数百万年演化的北美负鼠还是在这片兽类众多、强敌环伺的大陆上,适应了属于自己的生态位,繁衍昌盛。
北美负鼠特别不挑食。看到负鼠头骨的第一眼,绝大部分人的反应肯定是“脸好长、牙好多”。北美负鼠长长的上、下颌共有50颗牙齿——几乎是人类牙齿数量(28~32颗)的两倍——光上门牙就有10颗之多。这副牙口,配合上强健的咬肌,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负鼠不能下嘴的。
北美负鼠牙齿的示意图。右图可以看到它嘴中密集的牙齿。图片:Charles Knight / Sketches in Natural History(1849);Konrad Wothe / mindenpictures
水果、谷物、根茎、腐尸、无脊椎动物、小型鸟兽、蛇……矫情的动物会做选择,而负鼠会告诉你它都要。它们和浣熊一样是住宅后院、垃圾箱的常客,人类居住区产生的各种垃圾、猫粮狗粮等等,它们也照吃不误。
出现在鸟食台上的北美负鼠。图片:S and D and K Maslowski / FLPA / mindenpictures
“水母嘎嘣脆。”图片:Pete Oxford / NPL / mindenpictures
尽管看上去如此嚣张,但北美负鼠其实没有什么御敌能力。除了发出虚张声势的嘶嘶叫声、展示一口令人密恐的牙齿之外,负鼠最拿手的把戏是碰瓷装死——遇到危险时,体内的肾上腺素一个冲刺,不由得四肢僵直,顺势往地上一躺,双眼失神,张嘴吐舌,心跳减半,呼吸微弱,肛门里还往外流着绿色的恶臭液体……一些“矫情的”捕食者看到这里可能就没胃口了。饶是如此,大雕鸮、郊狼、狐狸、短尾猫、大型蛇类甚至浣熊都会捕食负鼠,而这也是负鼠喜欢人类聚居区的原因之一——捕食者更少。
你家的猫可能也会这样倒下,当然那不是装死。图片:Virales y mas / youtube
“嗯?是说谎装死的味道。”图片:S and D and K Maslowski / FLPA / mindenpictures
天生就有双倍的“快乐”
和部分追求精致生活、延年益寿的有胎盘类不同,负鼠的生存策略更偏向于“速度”和“数量”。
出生十个月后,性成熟的负鼠开始交配繁殖。雌性北美负鼠有共用同一开口的两条阴道,而雄性则相应地有两条丁丁——属名 Didelphis 就是“双子宫”的意思,嗯真是名副其实。没有胎盘结构的负鼠,怀胎一个月就能生出一堆大小如同蜜蜂的幼崽。
雄性北美负鼠的两个丁丁。图片:Cathy A. Johnson-Delaney et al. /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: Exotic Animal Practice(2017)
接下来,多达五十只的胎儿需要自己爬到母亲的乳房附近接受哺乳。然而,爬到目的地的它们会发现母亲只长了十三个乳头——十二个围成一圈,中间还有一个。所以,只有这次越野竞赛的前十三名有机会继续生存,最终每胎平均有八个幼体能够成活。在育儿袋中长大后,幼崽会爬到母亲的背上随母亲行动,这也是“负”鼠的由来。
育儿袋中的小负鼠。图片:Konrad Wothe / mindenpictures
真是懒到家了!等等,好像没什么不对……图片:Specialjake / wikimedia
有点难以想象的是,作为体型接近家猫的哺乳动物,野生北美负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左右。一种理论认为,较高的非自然死亡率(例如被捕食等)使得大部分负鼠难以寿终正寝,因此也就不存在对于“长寿”性状的选择压力,反而是能吃能生死得早的策略比较有优势。有研究指出,在没有捕食者的海岛上,与世隔绝的负鼠种群演化出了更长的寿命。
怕冷,变暖就可以解决吗?
在美国,很多人觉得翻垃圾的负鼠又脏又招人烦,一点也不可爱(可是浣熊也翻垃圾啊)。昼伏夜出的它们眼睛中有着极高比例的视杆细胞,能在黑夜里灵敏地感受光线,也因此会在白天或者强光下显得不知所措,笨拙蹒跚。
整天忙着清理垃圾、腐尸的北美负鼠实际上是大自然的搬运工,兢兢业业地为生物群落中的分解过程做着贡献。扮演“清道夫”的它们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。另外,因为负鼠的体温比有胎盘类更低,所以使得狂犬病毒无法在其体内生存。
黑夜让我安心。图片:Sebastian Kennerknecht / mindenpictures
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体表,通常有长而直的刚毛和能御寒的绵密绒毛。但北美负鼠的毛发没有刚毛和绒毛之分,有抓握功能的尾巴则是裸露无毛的,而且它们不会冬眠,所以抵御寒冷天气的能力比较弱,在美国分布的北方界线也被冬季降雪量所限制。
尾巴没毛,抓树也牢。图片:Konrad Wothe / mindenpictures
不过,随着全球气温上升,负鼠正在向北“进军”。二十世纪初,负鼠的分布范围到达了密歇根州南部;今天,它们已经越过美加边境,进入了加拿大的安大略省。
作为有袋哺乳类这一“古旧”类群的“急先锋”,北美负鼠适应了与人类共存的生活,堪称生物多样性的荣誉代表。它们独到的生存策略,也是演化过程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的最好证明。
美国华盛顿州艾灵顿的野生动物护理中心,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一只三个月大的负鼠进行复健。图片:Suzi Eszterhas / mindenpictures
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132篇文章,来自物种日历作者@卢平。
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
袋熊的便便,为什么是方的?
别不信,考拉真是吃屎长大的
除了腱子肉,袋鼠的生存本领还有什么?
道理我都懂,土澳为什么那么多有袋动物?
本文来自果壳,欢迎转发
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@guokr.com